急性胃炎用药有哪些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则与胰岛素抵抗和相对分泌不足有关。两者在发病年龄、症状特点、并发症风险等方面也有差异。
1、病因差异
1型糖尿病多由遗传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2型糖尿病主要与肥胖、缺乏运动、高龄等引起的胰岛素抵抗相关,后期伴随β细胞功能渐进性衰退。1型患者通常需要终身胰岛素替代治疗,而2型早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控制。
2、发病年龄
1型糖尿病多在30岁前起病,儿童青少年占多数,发病急骤。2型糖尿病常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近年青少年发病率上升,起病隐匿进展缓慢。部分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3、临床症状
1型糖尿病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多数通过体检发现,可能出现皮肤感染难愈、视物模糊等非特异性表现。两者长期控制不佳均可导致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
4、治疗方案
1型糖尿病需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常用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等。2型糖尿病初始治疗以二甲双胍片为主,可联用西格列汀片、格列美脲片等口服药,后期可能需要胰岛素补充治疗。动态血糖监测对两者均有重要指导价值。
5、预防策略
1型糖尿病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手段,重点在于早期诊断避免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可通过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饮食调整等措施预防,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血糖。两者均需长期综合管理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均需建立规律监测血糖的习惯,保持合理膳食结构,每日进行适度有氧运动,避免吸烟饮酒。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等并发症筛查,在医生指导下个性化调整治疗方案。出现明显口干、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评估。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