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烫伤怎么处理
孩子烫伤可通过冷水冲洗、消毒处理、涂抹药膏、保护创面、预防感染等方式处理。烫伤通常由接触高温物体、热液烫伤、火焰灼烧、化学物质腐蚀、电击伤等原因引起。
1、冷水冲洗
烫伤后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伤处15-20分钟,水温控制在15-20摄氏度。冷水冲洗能快速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热力对组织的持续损伤,缓解疼痛和肿胀。注意不要使用冰水或冰块直接敷在创面上,以免造成冻伤。冲洗时水流压力不宜过大,避免冲破水疱。若烫伤面积较大或位于头颈部,冲洗时需保持孩子体位稳定。
2、消毒处理
冲洗后用碘伏溶液或生理盐水轻柔清洁创面,去除表面污染物。消毒时动作要轻柔,不要用力擦拭或撕扯已脱落的表皮。对于小水疱可保留完整疱皮,大水疱需在医生指导下用无菌针具穿刺引流。消毒后可喷洒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促进创面修复,但不要使用酒精、红药水等刺激性消毒剂。
3、涂抹药膏
浅二度以下烫伤可涂抹磺胺嘧啶银乳膏、湿润烧伤膏或莫匹罗星软膏。磺胺嘧啶银乳膏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预防创面感染。湿润烧伤膏可形成保护膜,减少创面水分蒸发。莫匹罗星软膏适用于小面积轻度烫伤,能缓解疼痛和促进愈合。涂抹药膏前需确保创面清洁干燥,每日换药1-2次,每次换药前需清除前次残留药物。
4、保护创面
涂抹药膏后用无菌纱布或专用烧伤敷料覆盖创面,包扎松紧适度。敷料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避免使用棉花等易粘连材料。面部等不便包扎部位可暴露治疗,但需保持清洁。创面愈合期间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如敷料被渗液浸透或污染,应及时更换。深度烫伤需使用生物敷料或合成敷料进行专业处理。
5、预防感染
观察创面有无红肿加剧、渗液增多、异味等感染迹象,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需及时就医。保持创面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接触污水和污染物。按医嘱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抗生素预防感染。加强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促进创面修复。疫苗接种史不明确者需评估是否需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烫伤后24-48小时内密切观察创面变化,二度以上烫伤或面积超过手掌大小需及时就医。恢复期避免阳光直射新生皮肤,使用医用硅酮制剂预防瘢痕增生。日常需将热水瓶、电热器等高温物品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厨房烹饪时避免儿童靠近。选择阻燃面料的衣物和床上用品,进行防火安全教育。定期检查家中电路和燃气设备,消除安全隐患。如发生大面积或深度烫伤,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