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性肌肉酸痛怎么回事
延迟性肌肉酸痛可能由肌肉微损伤、乳酸堆积、炎症反应、代谢废物蓄积、神经适应性改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按摩、补充蛋白质、适度拉伸、非甾体抗炎药使用、低频电刺激等方式缓解。
1、肌肉微损伤
高强度运动后肌纤维出现微观撕裂,肌膜完整性受损触发疼痛信号。常见于离心收缩运动如深蹲、下坡跑后24-72小时,伴随局部肿胀和压痛。建议运动后及时冰敷,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修复。
2、乳酸堆积
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未能及时清除,导致肌肉pH值下降刺激痛觉神经末梢。多发生于突然增加运动强度时,表现为肌肉僵硬和灼烧感。可通过低强度有氧运动加速乳酸代谢,补充电解质溶液维持酸碱平衡。
3、炎症反应
受损肌细胞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引发血管扩张和神经敏感化。特征为运动后次日疼痛达到峰值,可能伴轻度发热。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洛索洛芬钠片等抗炎药物。
4、代谢废物蓄积
钙离子、自由基等代谢产物在肌浆网异常积聚,干扰肌肉收缩功能。常见于脱水状态下持续运动,伴随肌肉抽搐和乏力。建议运动后补充支链氨基酸,食用富含维生素E的坚果类食物。
5、神经适应性改变
运动单元募集模式变化导致痛觉阈值降低,属于机体适应新运动模式的过渡反应。多发于初学者或更换训练计划时,通常2-3周后自行缓解。可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仪进行干预治疗。
预防延迟性肌肉酸痛需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10-15分钟,采用循序渐进原则增加负荷,运动后立即进行静态拉伸保持30秒/组。日常饮食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乳清蛋白粉、三文鱼等,保证每日饮水量2000-2500毫升。出现持续72小时以上剧烈疼痛或尿色加深时,应及时就医排除横纹肌溶解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