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活检报告怎么看
肠镜活检报告需重点关注病理诊断、组织学描述、免疫组化结果、分级分期及临床建议五部分内容,具体解读需由主治医生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1、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报告的核心结论,会明确是否存在炎症、息肉、腺瘤或腺癌等病变。若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警惕癌变风险;若报告腺癌,会注明分化程度如高分化、中分化或低分化。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病,可能描述活动期或缓解期状态。
2、组织学描述
描述活检组织的微观特征,包括腺体结构是否规则、细胞异型性程度、有无杯状细胞减少等。绒毛状腺瘤会描述乳头状结构占比,克罗恩病可能提及非干酪样肉芽肿。黏膜下层浸润深度对早期癌诊断至关重要。
3、免疫组化
部分报告包含CDX2、CK20等标记物检测,用于鉴别肿瘤来源。MSI检测可评估微卫星不稳定性,指导免疫治疗。HER2阳性结果提示靶向治疗可能性,Ki-67指数反映细胞活跃程度。
4、分级分期
腺瘤性息肉采用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分级。腺癌依据TNM系统分期,T代表浸润深度,N为淋巴结转移,M指远处转移。pT1a表示癌变局限于黏膜层,pT1b则突破黏膜肌层。
5、临床建议
报告末尾常给出随访周期或治疗建议。小息肉可能建议1-3年内复查,高级别瘤变需1个月-3个月复查。内镜下切除标本会标注切缘是否干净,阳性切缘需追加手术。
获取报告后应及时与消化内科或胃肠外科医生沟通,避免自行解读误差。日常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摄入,戒烟控酒。术后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肠镜,监测便潜血,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10年进行常规肠镜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