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心肺复苏正确操作方法
溺水心肺复苏的正确操作方法主要有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等步骤。
1、清理呼吸道
将溺水者平放于硬质地面,迅速检查口腔和鼻腔是否有泥沙、水草等异物阻塞。用食指弯曲成钩状清除可见异物,避免将异物推入更深部位。若溺水者存在呕吐,需将其头部转向一侧防止误吸。对于婴幼儿,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其双颊迫使口腔张开,再用小指清除异物。
2、人工呼吸
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捏住患者鼻孔,施救者正常吸气后完全包绕患者口唇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秒,观察胸廓是否抬起。成人每5-6秒给予1次呼吸,儿童每3-5秒1次。若首次吹气未能使胸廓抬起,需重新调整头部位置再尝试。对于牙关紧闭者可采用口对鼻人工呼吸。
3、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肘关节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成人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儿童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1/3。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单人施救时按压与通气比为30:2,双人施救时儿童为15:2。避免按压中断超过10秒。
4、使用AED
取得自动体外除颤器后立即开启,按照语音提示粘贴电极片。分析心律时确保无人接触患者,若提示可电击则清场后按下放电按钮。电击后立即继续胸外按压。对于8岁以下儿童应使用儿科电极片或剂量衰减器。注意擦干患者胸部水分,避开药物贴片和起搏器位置。
5、持续监测
每2分钟重新评估呼吸、脉搏和意识状态,观察有无自主呼吸、咳嗽或肢体活动。检查颈动脉搏动不应超过10秒。若恢复自主循环,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继续观察。记录关键时间节点和干预措施。持续复苏直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出现明确生命迹象,避免过早终止抢救。
实施溺水心肺复苏时需注意环境安全,避免二次伤害。施救前应呼叫急救系统,多人协作时可同步进行救援。对于低温溺水者不应轻易放弃复苏,因低温可能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复苏成功后仍需密切监测可能出现的继发性 drowning 或 ARDS。日常应加强游泳安全教育和儿童监护,水域活动时配备救生设备,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可显著提高溺水生存率。建议公众定期参加红十字会等机构组织的心肺复苏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