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危害有哪些
房颤的危害主要包括血栓栓塞、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可能由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因素引起。
1、血栓栓塞
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可能堵塞血管,导致栓塞事件。血栓栓塞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常见有脑栓塞、肺栓塞、肢体动脉栓塞等。脑栓塞可表现为突发偏瘫、失语,肺栓塞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肢体动脉栓塞可导致肢体疼痛、苍白。房颤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达比加群酯胶囊等预防血栓形成。
2、心力衰竭
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室率快而不规则,心脏泵血效率下降。长期房颤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肌重构,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治疗需控制心室率,可遵医嘱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地高辛片等药物,严重者需考虑射频消融手术。
3、脑卒中
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显著增高,主要原因是左心房血栓脱落导致脑动脉栓塞。房颤相关脑卒中通常症状较重,可能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预防脑卒中需长期抗凝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阿哌沙班片较传统华法林更具安全性。对于不能耐受抗凝治疗者,可考虑左心耳封堵术。
4、认知功能下降
长期房颤可能导致脑部微栓塞或慢性脑灌注不足,引起认知功能逐渐减退。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受损等表现。研究显示房颤与痴呆存在一定关联,控制房颤可能有助于延缓认知功能衰退。除规范抗凝外,需监测血压、血糖等血管危险因素。
5、生活质量下降
房颤引起的胸闷、心悸等症状可明显影响日常生活。部分患者因担心突发脑卒中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反复住院治疗增加经济负担,抗凝治疗需定期监测也带来不便。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结合心理疏导,可帮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房颤患者需定期监测心率、血压,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日常应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饮酒等诱发因素。饮食宜清淡,控制钠盐摄入,保持适度运动。出现心悸加重、胸闷气促、肢体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建议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评估治疗效果。对于高危患者,医生可能建议更积极的治疗策略如射频消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