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什么疾病
牙周炎是一种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牙周支持组织,可分为慢性牙周炎和侵袭性牙周炎两种类型。
1、病因机制
牙菌斑微生物是始动因子,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等病原体通过释放内毒素激活免疫反应。局部促进因素包括牙结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全身因素如糖尿病、吸烟、遗传易感性会加重病情发展。
2、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探诊深度3-4毫米;进展期出现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伴口臭、牙齿松动;晚期可见牙槽骨吸收、牙齿移位或脱落。侵袭性牙周炎特征为快速进展的牙周组织破坏。
3、诊断方法
通过牙周探诊记录探诊深度、出血指数、临床附着丧失程度,结合全口曲面断层片评估骨吸收情况。微生物检测可发现特定病原菌,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判断是否为侵袭性牙周炎。
4、治疗原则
基础治疗包括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机械清创,配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等局部用药。中重度患者需牙周翻瓣手术,骨缺损者可进行引导组织再生术。全身用药常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甲硝唑片等。
5、预后管理
每3-6个月进行牙周维护治疗,使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控制菌斑。糖尿病患者需强化血糖控制,吸烟者必须戒烟。早期规范治疗可使病变静止,晚期患者需多学科联合修复。
日常应选用软毛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每日使用牙线清理邻面,每半年接受专业洁牙。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钙质,避免过硬食物。出现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妊娠期妇女更应加强牙周检查。长期佩戴义齿者需定期调整基托避免压迫牙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