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失眠怎么回事
儿童失眠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干扰、心理压力、躯体疾病、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心理疏导、治疗原发病、合理用药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儿童存在睡眠觉醒周期基因异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这类情况需家长帮助建立规律作息,固定就寝时间,避免睡前过度兴奋。若伴随注意力缺陷等症状,建议就医评估神经发育状况。
2、环境干扰
卧室光线过强、噪音干扰、温度不适等会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家长需保持卧室温度在20-24℃,使用遮光窗帘,睡前1小时避免电子屏幕蓝光刺激。学龄期儿童建议保证9-11小时睡眠时间。
3、心理压力
学业压力、家庭矛盾等可能引发焦虑性失眠,表现为入睡前反复担忧。家长可通过睡前亲子阅读、倾听孩子诉求等方式缓解情绪,持续2周未改善需考虑心理咨询。严重者可遵医嘱短期使用枣仁安神胶囊等中成药。
4、躯体疾病
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导致的夜间呼吸不畅,或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神经兴奋性增高均可导致失眠。若儿童伴随打鼾、多汗等症状,需排查腺样体肥大等问题,必要时使用孟鲁司特钠颗粒控制气道炎症。
5、药物影响
某些治疗多动症的哌甲酯类药物、含咖啡因的感冒药可能干扰睡眠。家长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避免傍晚后服用兴奋性药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为镇静类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糖浆。
家长应帮助儿童建立睡前30分钟固定程序,如温水浴、轻柔按摩等放松活动,卧室可放置薰衣草香薰辅助入眠。白天保证1小时以上户外运动,但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活动。饮食上晚餐不宜过饱,可适量饮用温牛奶,避免含咖啡因食物。若调整2周后仍存在频繁夜醒、白天嗜睡等情况,需及时到儿科或睡眠专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