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血小板低怎么办
消化道出血伴随血小板降低需立即就医,治疗方式主要有止血处理、血小板输注、病因治疗、药物调整及营养支持。该症状可能由肝硬化、血液病、药物损伤等因素引起。
1、止血处理
急性期需内镜下止血或介入栓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可使用硬化剂注射,溃疡出血可采用钛夹夹闭。活动性出血时禁止经口进食,需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
2、血小板输注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或存在持续出血时需输注血小板悬液,输注前需筛查血小板抗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需配合丙种球蛋白治疗。
3、病因治疗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需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醋酸奥曲肽注射液,血液病需根据分型选择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或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泊帕乙醇胺片。
4、药物调整
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替换为质子泵抑制剂如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非甾体抗炎药相关出血需改用塞来昔布胶囊等COX-2抑制剂。
5、营养支持
出血稳定后逐步过渡至低温流食,选择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泥、低纤维米汤等。贫血患者可补充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避免粗糙食物损伤黏膜。
恢复期需保持卧床休息,监测粪便隐血及血小板计数变化。饮食应遵循从流质、半流质到软食的渐进原则,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热食物。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肝硬化患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出现头晕、心悸等再出血征兆时需即刻返院诊治。日常注意口腔清洁以防感染,血小板低于20×10⁹/L时避免剧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