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病常识内容
小儿脑瘫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导致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姿势异常。常见病因包括产前感染、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窒息、核黄疸等,临床分型有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及混合型。早期识别可通过运动发育迟缓、异常姿势、原始反射消失延迟等表现,确诊需结合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评估。
1、病因机制
产前因素如巨细胞病毒感染、胎盘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脑发育异常。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是重要诱因,新生儿重症黄疸引发的核黄疸会损伤基底节。产后因素包括脑膜炎、颅脑外伤等。这些损伤主要影响运动皮层、锥体束及基底节区域,导致神经传导通路异常。
2、临床表现
痉挛型占70%以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不随意运动型可见手足徐动或舞蹈样动作,共济失调型则存在平衡障碍。伴随症状可能包括癫痫发作、智力障碍、言语吞咽困难等。根据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严重程度从轻度行走受限到完全不能自主活动。
3、诊断评估
需进行详细的发育史采集和神经系统检查,头颅MRI可显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病变。运动评估量表如GMFM-88、Peabody量表能量化功能障碍程度。鉴别诊断需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脊髓病变及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4、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采用Bobath技术改善姿势控制,作业治疗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肉毒毒素注射可缓解局部肌痉挛,口服巴氯芬片调节全身肌张力。矫形器如踝足矫形器能预防关节变形,严重挛缩需跟腱延长等骨科手术。
5、家庭护理
家长需定期进行关节被动活动防止挛缩,使用特制餐椅保持进食体位。睡眠时用分腿枕维持髋关节外展,坐位时使用防侧翻靠垫。鼓励参与集体游戏促进社交能力,避免过度保护导致功能退化。
建议建立多学科管理团队,定期评估康复效果并调整方案。营养支持需保证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D摄入,预防骨质疏松。社区康复资源整合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心理疏导对患儿及家长均至关重要。注意预防坠床、烫伤等二次伤害,疫苗接种需按计划完成。
相关推荐
02:39
03:27
01:34
0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