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是什么
肝纤维化是肝脏长期受损后出现的瘢痕组织增生现象,属于慢性肝病的病理阶段,主要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因素引起。
1、病因机制
肝纤维化的核心是肝星状细胞激活后分泌过量胶原蛋白,导致细胞外基质沉积。病毒性肝炎如乙肝病毒持续感染会引发免疫攻击,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损伤肝细胞,非酒精性脂肪肝则因脂质过氧化反应刺激纤维增生。
2、病理特征
早期表现为汇管区纤维间隔形成,逐渐发展为桥接纤维化,最终形成假小叶结构。肝窦毛细血管化是特征性改变,伴随肝细胞排列紊乱和血管改建。
3、临床表现
代偿期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失代偿期会出现腹水、黄疸和食管静脉曲张。肝掌、蜘蛛痣是特征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减少和球蛋白升高。
4、诊断方法
肝脏弹性成像可无创评估硬度,APRI和FIB-4指数用于血清学评估。肝活检仍是金标准,采用METAVIR评分系统分级,需注意取样误差问题。
5、逆转可能
早期纤维化通过病因控制可逆转,如抗病毒治疗乙肝、戒酒等。晚期肝硬化逆转困难,但部分患者经长期干预仍可改善纤维化程度。
肝纤维化患者需严格戒酒并控制体重,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建议每公斤体重1.2-1.5克,优先选择鱼类和豆制品。适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有助于改善代谢。定期监测肝功能、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肝硬化患者每6个月需进行胃镜检查。注意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接种甲肝和乙肝疫苗可预防重叠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