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平时要注意什么
心肌缺血患者平时需注意控制危险因素、规律用药、调整生活方式、监测症状变化及定期复查。主要干预措施包括戒烟限酒、低脂饮食、适度运动、情绪管理和遵医嘱服药。
1、控制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是心肌缺血的主要诱因。每日监测血压血糖,将收缩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空腹血糖维持在7毫摩尔每升以内。合并高脂血症者需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2.6毫摩尔每升以下。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
2、规律用药
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改善心肌供血,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合并心绞痛者可备用硝酸甘油片。所有药物须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若出现牙龈出血、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3、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每日7-8小时睡眠,午休不超过30分钟。选择快走、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70减年龄。冬季注意保暖,如厕时避免用力屏气。保持体重指数在24以下,腰围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
4、症状监测
记录每日胸闷、胸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注意是否伴随肩背放射痛、冷汗等症状。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注明病史和用药信息。夜间睡眠垫高枕头,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需警惕心功能恶化。症状加重或频率增加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就医。
5、定期复查
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血脂四项。冠状动脉CT或运动负荷试验根据医嘱定期进行。建立健康档案,保存历年检查报告对比变化。就诊时详细向医生反馈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肌缺血患者应建立健康日记,记录每日血压、血糖、用药及症状变化。饮食选择燕麦、深海鱼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烹饪采用蒸煮方式,避免油炸食品。保持居住环境通风良好,冬季外出佩戴口罩。与家属共同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家中常备急救药品。出现持续胸痛超过20分钟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时,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