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肠结核,是什么病
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属于结核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肠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主要累及回盲部,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
1、病因与传播
肠结核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病原体多通过吞咽含菌痰液从肺部传播至肠道,少数经血行或淋巴途径感染。肠结核多继发于活动性肺结核,也可由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导致。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可增加患病风险。
2、病理改变
肠结核的病理类型分为溃疡型、增生型和混合型。溃疡型多见,病变早期表现为肠壁淋巴滤泡增生,随后形成干酪样坏死灶,坏死物脱落后形成边缘不规则的溃疡。增生型以肉芽组织增生为主,肠壁增厚变硬。混合型兼具溃疡和增生两种特征。
3、临床表现
肠结核起病隐匿,常见症状包括右下腹或脐周持续性隐痛、腹泻与便秘交替、午后低热、夜间盗汗、乏力消瘦等。部分患者可触及右下腹包块,严重者可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肠结核患者多伴有食欲减退、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
4、诊断方法
肠结核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肠道病变并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X线钡餐造影可显示肠管狭窄、僵硬等特征性改变。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有助于辅助诊断。粪便结核杆菌培养阳性可确诊。
5、治疗原则
肠结核治疗以抗结核药物为主,常用方案包括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乙胺丁醇片等药物联合使用,疗程需6-9个月。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需手术治疗。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支持,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
肠结核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宜选择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定期复查评估疗效。肠结核具有传染性,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餐具应单独消毒。出现腹痛加重、持续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