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性肝炎怎么回事
黄疸性肝炎可能由病毒感染、药物损伤、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胆道梗阻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保肝药物、戒酒、免疫抑制剂、手术解除梗阻等方式治疗。
1、病毒感染
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病毒通过污染食物或血液传播,损伤肝细胞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乏力等症状。需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抗病毒药物,配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进行保肝治疗。
2、药物损伤
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等肝毒性药物可引起肝细胞坏死。表现为用药后出现黄疸伴食欲减退,血清转氨酶显著升高。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解毒保肝药物。
3、酒精性肝病
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脂肪变性、肝纤维化。典型症状为黄疸合并肝掌蜘蛛痣,超声显示肝脏弥漫性病变。治疗核心是严格戒酒,配合水飞蓟宾胶囊、门冬氨酸鸟氨酸颗粒等改善肝功能。
4、自身免疫性肝炎
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所致,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除黄疸外常伴关节痛、皮疹等免疫异常表现。需长期服用醋酸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等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
5、胆道梗阻
胆管结石、肿瘤等造成胆汁排泄受阻,引起梗阻性黄疸。特征为皮肤瘙痒、陶土样便,影像学可见胆管扩张。需行ERCP取石或胆管支架植入术解除梗阻,术后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利胆。
黄疸性肝炎患者应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注意观察尿色和大便颜色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肝脏负担。出现意识改变、呕血等危重症状需立即就医。定期复查肝功能、凝血指标和腹部超声,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切忌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