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引起的便血怎么办
肠炎引起的便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肠炎便血通常由感染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急性期需暂时禁食,待便血减轻后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恢复期选择易消化的低纤维食物,如蒸蛋、软面条,避免辛辣刺激及高脂饮食加重肠道负担。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减轻肠道蠕动刺激。
2、补充水分
便血可能导致脱水,需每日饮用2000-2500毫升温水或口服补液盐。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淡糖盐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呕吐。观察尿液颜色,若呈深黄色需增加补液量。
3、药物治疗
细菌性肠炎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盐酸小檗碱片等抗菌药物。溃疡性结肠炎常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控制炎症。出血严重时可用云南白药胶囊等止血药物,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
4、内镜治疗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导致的活动性出血,可在结肠镜下进行电凝止血或钛夹封闭。放射性肠炎引起的血管畸形可通过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治疗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术后禁食24小时观察有无再出血。
5、手术治疗
缺血性肠炎出现肠坏死需急诊行肠切除吻合术。克罗恩病并发肠梗阻或肠瘘时需切除病变肠段。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大出血或癌变可能需全结肠切除术。术前需通过CT血管成像评估肠管血供情况。
肠炎便血患者恢复期应保持肛门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避免久坐久站,每日进行提肛运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记录排便次数和出血量变化,若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或发热等感染征象需及时复诊。长期慢性便血者需定期检测血红蛋白和铁代谢指标,必要时补充铁剂纠正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