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息肉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肠道息肉可能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
肠道息肉表面血管破裂可能导致便血,血液通常呈鲜红色或暗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少量出血可通过口服止血药物控制,大量出血需及时就医进行内镜下止血或手术干预。
息肉增大可能引起肠道不完全梗阻,表现为阵发性脐周或下腹部隐痛。症状较轻时可尝试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粗纤维摄入;持续疼痛需通过结肠镜检查明确息肉性质。
直肠息肉可能刺激肠壁引起里急后重感或排便不尽感,部分患者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功能,症状持续超过两周应进行肠镜检查。
直径小于2厘米的息肉多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操作时间约30-60分钟。术后需禁食6小时后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迟发出血。
广基息肉或疑似癌变需行腹腔镜肠段切除术,住院时间约5-7天。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腺瘤性息肉患者每年应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
日常需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每日摄入30克以上膳食纤维可降低息肉复发风险。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久坐超过2小时。戒烟限酒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环境,40岁以上人群应每3-5年进行例行肠镜检查。出现体重骤降或贫血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排查恶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