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全性骨折什么意思
不全性骨折是指骨骼未完全断裂的骨折类型,通常表现为骨皮质部分断裂或骨小梁连续性中断,但骨折线未贯穿整个骨径。
不全性骨折多见于儿童和骨质疏松患者,儿童骨骼韧性较强,外力作用下易发生青枝骨折,表现为骨皮质一侧断裂而对侧弯曲。骨质疏松患者因骨量减少,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小梁断裂,常见于椎体压缩性骨折。这类骨折通常由跌倒、撞击等低能量损伤引起,也可能与长期应力积累有关,如运动员的疲劳性骨折。影像学检查可见骨折线局限在部分骨皮质或骨小梁区域,周围可能伴有骨膜反应或局部肿胀。临床症状包括局限性疼痛、压痛和功能障碍,但畸形和异常活动不明显。
不全性骨折的治疗以保守为主,需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选择固定方式。四肢骨折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8周,椎体骨折需卧床配合腰围保护。恢复期应避免负重活动,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愈合。若骨折涉及关节面或伴有神经血管损伤,则需考虑手术干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防跌倒管理、改善骨质疏松以及避免重复性应力损伤。
对于不全性骨折患者,日常需注意保护患肢避免二次损伤,固定期间定期复查影像学观察愈合情况。饮食上保证充足的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摄入,如牛奶、鱼类和深绿色蔬菜。康复阶段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避免剧烈运动直至骨愈合完成。中老年患者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出现持续疼痛或活动受限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