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溶血性贫血怎么办
宝宝溶血性贫血可通过输血治疗、药物治疗、光照治疗、脾切除手术、骨髓移植等方式干预。溶血性贫血通常由遗传性红细胞缺陷、感染、自身免疫异常、药物反应、母婴血型不合等原因引起。
1、输血治疗
急性重度溶血需立即输注洗涤红细胞,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可快速纠正贫血症状,但反复输血可能导致铁过载,需配合铁螯合剂治疗。
2、药物治疗
自身免疫性溶血可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可口服叶酸片维持造血。感染诱发溶血需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控制感染,药物性溶血需停用诱发药物。
3、光照治疗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可采用蓝光照射治疗,通过光异构化作用促进胆红素排泄。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并补充水分,注意保护眼睛及会阴部皮肤。
4、脾切除手术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若反复溶血发作,可考虑脾切除术减少红细胞破坏。术后需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预防感染,并长期服用青霉素V钾片预防败血症。
5、骨髓移植
重型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溶血疾病可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治。移植前需进行HLA配型,术后需使用环孢素软胶囊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家长需定期监测患儿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计数,避免感染诱发溶血。饮食应补充富含铁和叶酸的食物如猪肝泥、菠菜泥,早产儿可添加母乳强化剂。注意观察皮肤黄染程度及尿液颜色变化,出现嗜睡或喂养困难需立即就医。溶血急性期应保持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适度被动肢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