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折的症状
脚踝骨折的症状主要有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畸形、淤血、骨擦音或骨擦感。脚踝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运动损伤等因素引起,建议及时就医,通过X线或CT检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1、局部疼痛肿胀
脚踝骨折后,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尤其在活动或按压时疼痛加剧。同时,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软组织损伤和出血,会出现肿胀现象。肿胀可能在受伤后立即出现,也可能在数小时内逐渐加重。疼痛肿胀会影响患者正常行走和站立,建议受伤后立即停止活动,抬高患肢,避免进一步损伤。
2、活动受限
脚踝骨折后,由于骨骼结构完整性被破坏,关节稳定性下降,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活动受限。表现为无法正常负重行走,踝关节屈伸、旋转等活动范围明显减小。严重时患者可能完全无法活动踝关节。此时应避免强行活动,以免加重骨折移位或造成二次损伤。
3、畸形
脚踝骨折若伴有明显移位,可能出现肉眼可见的畸形。表现为踝关节外形异常,可能出现内翻、外翻或短缩等畸形。畸形程度与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有关。开放性骨折还可能出现皮肤破损、骨折端外露等情况。发现畸形时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复位。
4、淤血
脚踝骨折后48小时内,骨折部位周围可能出现淤血现象。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周围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入皮下组织所致。淤血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随后逐渐变为青紫色,最后转为黄绿色。淤血范围可能逐渐扩大,提示出血量较多。受伤初期可进行冰敷,有助于减轻淤血和肿胀。
5、骨擦音或骨擦感
脚踝骨折时,若骨折端相互摩擦,可能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这是骨折的特异性表现之一,但不应刻意检查以免加重损伤。骨擦音表现为移动患肢时听到的"咔嚓"声,骨擦感则是触摸骨折部位时感受到的异常摩擦感。出现这些症状高度提示骨折存在,需立即就医处理。
脚踝骨折后应避免患肢负重,可使用拐杖辅助行走。饮食上应增加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等,有助于骨折愈合。恢复期间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踝关节功能。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若出现疼痛加重、肿胀不消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复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