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酸蚀病是怎么回事
牙酸蚀病可能由长期酸性饮食、胃食管反流、药物副作用、职业暴露、咬合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药物治疗、口腔修复、职业防护、咬合矫正等方式干预。
1、长期酸性饮食
频繁摄入柑橘类水果、碳酸饮料等高酸性食物会导致牙釉质脱矿。典型表现为牙齿对冷热敏感,前牙切端出现透明状磨损。建议用吸管饮用酸性饮料,餐后及时用含氟牙膏刷牙,避免立即水平刷牙加重釉质损伤。
2、胃食管反流
胃酸反复侵蚀牙面可能引发舌侧牙颈部楔状缺损,常伴咽喉灼烧感。需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抑酸药物控制反流,睡眠时抬高床头,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
3、药物副作用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酸性药物或维生素C泡腾片可能造成牙面酸蚀。表现为牙齿广泛性光滑凹陷,建议改用非酸性剂型药物,服药后漱口。
4、职业暴露
电镀厂、化工厂等从业人员接触酸性气体易发生前牙唇面片状剥脱。需佩戴防酸口罩,工作后用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每3个月进行专业涂氟。
5、咬合异常
夜磨牙或咬合过紧会导致牙釉质机械磨损合并酸蚀,形成咬合面杯状缺损。可采用咬合垫缓解磨牙,严重者需进行正畸治疗。
日常应减少酸性食物摄入频率,避免用牙齿咬硬物,选择软毛牙刷及中性牙膏。出现牙齿敏感时可短期使用脱敏牙膏,若缺损已暴露牙本质需及时进行树脂充填或贴面修复。建议每6个月进行口腔检查,职业暴露者需每季度监测牙酸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