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如何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由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斑块形成等过程逐步发展形成。常见诱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遗传因素等。
1、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环节。长期高血压、湍急血流冲击、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高血糖等因素均可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受损的内皮细胞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促进单核细胞黏附并迁移至内皮下层。
2、脂质沉积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透过受损的内皮进入血管壁,在内皮下被氧化修饰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巨噬细胞吞噬大量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后转变为泡沫细胞,这些泡沫细胞聚集形成脂质条纹,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
3、炎症反应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激活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这些炎症介质进一步招募更多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形成慢性炎症环境,促进斑块进展。
4、平滑肌细胞增殖
在炎症因子刺激下,血管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并大量增殖。这些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如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与泡沫细胞共同形成纤维帽,覆盖在脂质核心表面,形成成熟的粥样硬化斑块。
5、斑块形成
随着病程发展,斑块中央的脂质核心逐渐扩大,纤维帽变薄,可能出现钙化。不稳定的斑块容易破裂,暴露的脂质和胶原会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血管急性闭塞,引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需要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在正常范围,戒烟限酒,保持规律运动,饮食上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体检,监测血脂、血糖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已确诊患者需遵医嘱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调脂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药物,并定期复查血管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