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吃药
高血压患者出现血压持续超过140/90毫米汞柱、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靶器官损害时必须服药。主要情况包括确诊2级及以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存在左心室肥厚等靶器官损害、妊娠期高血压等。
确诊2级及以上高血压是指收缩压持续超过16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持续超过100毫米汞柱,这类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需立即启动药物治疗。常用降压药包括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氢氯噻嗪片等,具体用药方案需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
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即使血压处于1级高血压水平也需服药,这类人群血压控制目标更为严格。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慢性肾病3-4期患者血压不宜超过140/90毫米汞柱。早期药物干预有助于延缓肾功能恶化,降低蛋白尿水平。
存在左心室肥厚、颈动脉斑块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时,提示高血压已造成器质性改变。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心室质量指数男性超过115克每平方米、女性超过95克每平方米,或颈动脉超声显示内膜中层厚度超过0.9毫米,均需强化降压治疗。这类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妊娠期高血压包括妊娠高血压疾病和子痫前期,当血压持续超过150/100毫米汞柱或出现蛋白尿时必须药物治疗。拉贝洛尔片和硝苯地平缓释片是妊娠期相对安全的降压药,但须在产科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影响胎儿发育。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接受硫酸镁治疗预防抽搐。
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在病因治疗前需药物控制血压。肾动脉狭窄患者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或β受体阻滞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需联合使用螺内酯片。这类患者应定期复查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高血压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长期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适当增加富含钾的蔬菜水果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戒烟限酒,保持体重指数在24以下,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变化趋势。出现头痛、眩晕等不适时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不可自行增减药量。合并其他慢性病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评估靶器官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