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脱性骨折算骨折吗
撕脱性骨折属于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由肌肉或韧带牵拉导致骨片从主骨分离。
撕脱性骨折与普通骨折的病理基础相同,均为骨结构连续性中断,但发生机制存在差异。普通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或扭转力导致骨质断裂,而撕脱性骨折是肌腱或韧带在剧烈收缩时将附着点的骨块撕脱,常见于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此类骨折在X线片上可见游离骨片,但骨片体积通常较小,周围软组织损伤较明显。临床处理时,撕脱性骨折同样需要复位固定,若骨片移位显著或累及关节面,可能需手术干预。
特殊情况下,儿童骨骺部位的撕脱性骨折需与骨骺损伤鉴别,青少年运动损伤中此类情况较多见。部分微小撕脱骨折可能被误诊为软组织挫伤,需通过MRI进一步明确。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因骨质强度下降,轻微牵拉也可能导致撕脱性骨折,此时需同时评估骨密度。
发生撕脱性骨折后应即刻停止活动并冰敷患处,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4-6周,期间避免患肢负重。康复期可进行非负重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步增加肌肉力量练习,饮食中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每日摄入300-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适当增加深海鱼类摄入以促进骨愈合。若固定期间出现持续疼痛或皮肤感觉异常,需及时复查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