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爆裂性骨折
腰椎压缩性骨折和椎体爆裂性骨折属于脊柱损伤的两种常见类型,多由外伤、骨质疏松或高能量冲击导致。前者表现为椎体高度降低但后壁完整,后者则伴随椎体后壁碎裂及骨块移位,可能压迫神经结构。
1、损伤机制差异
腰椎压缩性骨折通常由轴向压力引起,常见于骨质疏松患者轻微跌倒或弯腰提重物时,椎体前柱塌陷呈楔形变。椎体爆裂性骨折多因垂直暴力合并旋转力,如高处坠落或车祸撞击,椎体四面骨折并向四周移位,中柱结构破坏易导致椎管占位。
2、影像学特征
X线平片可见压缩性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丢失超过20%,CT显示椎体后壁完整。爆裂性骨折在CT三维重建中可见椎体粉碎性骨折,骨块突入椎管,MRI能清晰显示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程度。
3、临床症状区别
压缩性骨折主要表现为局部叩击痛和活动受限,神经症状较少。爆裂性骨折除剧烈腰痛外,常伴下肢放射痛、感觉异常或肌力下降,严重者可出现马尾综合征表现如大小便功能障碍。
4、治疗原则
稳定型压缩性骨折可采用卧床休息、支具固定及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治疗。不稳定爆裂性骨折需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合并神经损伤时需椎管减压,术后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5、康复管理
压缩性骨折患者伤后2周可开始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6周后逐步增加活动量。爆裂性骨折术后需佩戴硬质支具8-12周,康复期避免弯腰扭转动作,定期复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
两类骨折均需长期关注骨密度状况,每日补充钙剂600毫克和维生素D3 800单位。建议采用轴线翻身法移动身体,睡眠选择硬板床,坐立时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腰垫。恢复期可进行游泳、慢走等低冲击运动,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跑跳,定期复查脊柱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