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是如何形成的
蛀牙是由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产酸腐蚀牙体硬组织形成的慢性疾病,主要与口腔清洁不足、高糖饮食、牙釉质薄弱等因素有关。
1、细菌产酸
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会附着在牙面形成菌斑,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酸性物质。当口腔pH值低于5.5时,牙釉质中的羟基磷灰石开始脱矿,长期作用导致牙体组织崩解形成龋洞。这类龋损多发生在磨牙咬合面窝沟处。
2、食物残留
频繁摄入饼干、糖果等高粘性含糖食物后,糖分易滞留于牙间隙和窝沟中。细菌代谢这些糖类产生的有机酸可维持4-20小时的低pH环境,加速牙齿脱矿进程。夜间唾液分泌减少时危害更显著。
3、牙釉质缺陷
发育期钙化不良或氟斑牙患者的牙釉质结构疏松,抗酸蚀能力较弱。釉质表面出现白垩色斑块后,可能在数月内发展为实质性缺损。部分人群存在遗传性釉质形成不全症,龋齿发生概率显著增高。
4、唾液减少
干燥综合征或头颈部放疗患者唾液分泌量下降,失去唾液对酸性物质的缓冲作用及再矿化功能。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溶菌酶减少也会削弱口腔抗菌能力,导致龋齿快速进展。
5、时间累积
从初期脱矿到形成肉眼可见的龋洞通常需6-18个月。青少年新萌出恒牙因釉质未完全成熟,龋病发展速度可能缩短至3-6个月。未经治疗的龋齿会向牙本质深层发展,最终引发牙髓炎。
预防蛀牙需坚持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餐后使用牙线清理邻面,限制每日加糖食品摄入次数在3次以内。每半年进行专业洁牙和涂氟处理,儿童可考虑窝沟封闭。出现牙面色泽改变或敏感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早期龋损可通过再矿化疗法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