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2个月了还没消肿怎么办
骨折2个月未消肿可通过局部冷热敷、抬高患肢、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改善。骨折后肿胀可能由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反应、软组织损伤、感染、骨不连等因素引起。
1、局部冷热敷
急性期后48小时可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使用40-45℃热毛巾每日敷3次,每次15分钟。冷敷适用于早期肿胀明显时,用冰袋隔毛巾敷10分钟避免冻伤。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变化,出现苍白或淤紫需立即停止。
2、抬高患肢
将患肢垫高超过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下肢骨折建议卧位时小腿下垫两个枕头,上肢骨折可用吊带悬吊。每日保持抬高姿势12小时以上,夜间睡眠时持续抬高效果更佳。
3、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地奥司明片改善微循环,迈之灵片减轻静脉淤血,塞来昔布胶囊控制无菌性炎症。若存在感染需配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抗感染。用药期间禁止自行调整剂量。
4、物理治疗
超声波治疗可促进组织修复,选择0.8-1.0W/cm²强度每日1次。气压治疗通过周期性加压加速淋巴回流,每次20分钟。治疗前需确认内固定物材质,金属植入物需调整仪器参数。
5、手术干预
持续肿胀伴骨不连时需考虑植骨手术,采用自体髂骨移植或人工骨填充。血管损伤导致的肿胀可能需血管吻合术,术后配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所有手术方案需经骨科医师评估。
骨折恢复期应保证每日摄入60克优质蛋白,优先选择鱼肉、鸡胸肉等易消化来源。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合成,每日进食200克西蓝花或2个猕猴桃。患肢避免负重活动但需定期进行脚趾/手指屈伸练习,预防关节僵硬。肿胀部位禁止揉搓按摩,穿着医用弹力袜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如出现皮肤发亮、搏动性疼痛等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须立即急诊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