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房快速而不规则的收缩,可能导致心悸、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脑卒中等并发症。
1、发病机制
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心房电活动紊乱有关,常见诱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长期饮酒、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诱发心房颤动。心房肌纤维化改变和离子通道异常是重要的病理基础。
2、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为心悸、胸闷、气短,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体格检查可发现脉搏不齐、心率快慢不一。持续时间较长的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下降。
3、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确诊心房颤动的金标准,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捕捉阵发性心房颤动。心脏超声检查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4、治疗原则
治疗包括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和预防血栓栓塞三个方面。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片、地高辛片等控制心率药物,胺碘酮片等转复心律药物,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
5、并发症预防
长期心房颤动患者需重点预防脑卒中,根据CHA2DS2-VASc评分决定是否抗凝。定期监测INR值调整华法林剂量,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片也可选择。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同样重要。
心房颤动患者应注意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戒烟有助于病情控制。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可改善心肺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凝血功能,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出现头晕、言语不清等脑卒中征兆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