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遗传因素、血管功能异常、肾脏调节失衡、内分泌紊乱及生活方式等多因素相互作用。
1、遗传因素
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部分患者存在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如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变异可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避免高盐饮食等诱因。
2、血管功能异常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一氧化氮分泌减少,内皮素等缩血管物质增加,导致血管持续收缩。长期血管痉挛会引发动脉硬化,表现为脉压差增大和靶器官损伤。
3、肾脏调节失衡
肾脏钠离子排泄功能障碍时,血容量增加并刺激压力感受器异常反馈。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肾素分泌异常可形成恶性循环,常见于慢性肾病继发性高血压。
4、内分泌紊乱
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水钠潴留和血管收缩。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同样会升高血压。
5、生活方式影响
长期高盐饮食、酗酒、肥胖及缺乏运动可通过交感神经兴奋、胰岛素抵抗等途径升高血压。精神压力过大会持续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高血压患者需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增加富含钾镁的深色蔬菜和低脂乳制品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BMI在18.5-23.9之间。戒烟限酒并保证7-8小时睡眠,定期监测晨起和睡前血压。若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靶器官损伤症状应立即就医,遵医嘱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避免自行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