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有三个特点
慢性骨髓炎通常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和骨质破坏三个典型特点。该病多由急性骨髓炎迁延不愈或外伤感染引起,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测确诊。
1、病程长
慢性骨髓炎病程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炎症反应长期存在导致局部组织纤维化。患者常见患处持续性隐痛,活动时加重,可能伴随低热和乏力等全身症状。X线检查可见骨质硬化、死骨形成等特征性改变。
2、反复发作
疾病易在抵抗力下降时反复急性发作,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加剧,可能形成窦道并排出脓液。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病原体,细菌生物膜形成是导致复发的重要原因。发作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升高。
3、骨质破坏
炎症持续刺激导致进行性骨质破坏,影像学可见虫蚀样骨质缺损、骨膜反应等改变。严重者可发生病理性骨折,下肢病变可能导致行走功能障碍。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清除死骨并进行植骨修复。
4、诊断方法
除临床表现外,MRI可早期发现骨髓水肿,CT能清晰显示死骨和骨缺损范围。病原学诊断需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取标本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指导抗生素选择。
5、治疗原则
治疗需结合敏感抗生素和手术清创,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对于广泛骨质破坏者可能需行病灶清除联合骨移植术,康复期需加强营养支持。
慢性骨髓炎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患肢适度活动避免关节僵硬,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促进组织修复,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戒烟限酒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治疗效果,出现红肿热痛加重应及时就医。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皮肤破损导致重复感染,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