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疹是什么样的疾病
梅毒疹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二期梅毒典型皮肤表现,属于性传播疾病梅毒的进展期症状。
1、发病机制
梅毒螺旋体通过性接触传播后,经6-8周潜伏期进入血液播散,引发全身免疫反应。此时螺旋体在皮肤黏膜大量繁殖,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炎性细胞浸润,形成特征性梅毒疹。该阶段传染性极强,皮疹渗液中含有大量病原体。
2、典型表现
梅毒疹多呈铜红色或玫瑰色斑丘疹,直径2-10毫米,边界清晰但不隆起。好发于躯干、四肢近端及掌跖部位,掌跖部椭圆形脱屑性红斑具有诊断特异性。皮疹通常无痛痒感,可伴随全身淋巴结肿大、低热等系统性症状。
3、临床分型
根据形态可分为斑疹型、丘疹型、脓疱型及扁平湿疣。斑疹型最常见,表现为对称分布的玫瑰色斑片;丘疹型可见于面部及外阴;脓疱型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扁平湿疣好发于肛周等潮湿部位,表现为灰白色扁平隆起。
4、鉴别诊断
需与玫瑰糠疹、药疹、银屑病等皮肤病鉴别。梅毒疹特征为多形性但单一形态皮疹共存、掌跖受累、无自觉症状、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发现螺旋体可确诊。
5、治疗原则
首选苄星青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多西环素片或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治疗期间需监测血清抗体滴度变化,性伴侣应同步筛查治疗。未规范治疗可能进展为三期梅毒,累及心血管及神经系统。
确诊梅毒疹后应严格避免性接触直至完成治疗,个人用品需单独消毒处理。治疗期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建议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奶,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所有性伴侣均需接受筛查,使用避孕套可有效预防传播。出现新发皮疹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