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怎么形成的
乙型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的形成可能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家族遗传、不洁注射、共用剃须刀或牙刷、无保护性行为等因素有关。
1、免疫系统功能低下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时,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能力减弱,病毒容易在体内持续复制,导致慢性乙型肝炎。长期熬夜、营养不良、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等因素可能削弱免疫功能。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调节药物。
2、家族遗传
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携带病毒的孕妇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家族成员间共用生活用品也可能导致间接传播。建议孕妇产前筛查乙肝病毒,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3、不洁注射
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或纹身工具可能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个人应避免非正规场所的侵入性操作。若发生暴露,需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4、共用剃须刀或牙刷
剃须刀或牙刷可能残留微量血液,共用时存在交叉感染风险。乙肝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个人卫生用品应专人专用。皮肤黏膜破损时需避免接触他人血液或体液。
5、无保护性行为
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传播,多性伴侣或未使用避孕套会增加感染概率。建议固定性伴侣,高危人群定期检测乙肝五项。暴露后预防可联合接种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预防乙型肝炎需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检测抗体水平,避免高危行为。感染者应戒酒、低脂饮食,定期监测肝功能与病毒载量。慢性患者需遵医嘱长期抗病毒治疗,可选择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等药物。注意餐具消毒隔离,家庭成员需完成疫苗接种。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时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