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久了脚后跟疼怎么回事
躺久了脚后跟疼可能与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血液循环不良、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等因素有关。可通过热敷按摩、更换软底鞋、补钙、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
1、足底筋膜炎
长时间卧床可能导致足底筋膜长时间处于松弛状态,突然站立时足底筋膜受到牵拉引发炎症。主要表现为晨起下地第一步疼痛明显,活动后减轻。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消炎镇痛,配合足底筋膜拉伸训练。
2、跟腱炎
卧床时跟腱缺乏活动易发生挛缩,突然承重可能引发跟腱部位无菌性炎症。典型症状为跟腱处肿胀压痛,踝关节背屈时疼痛加剧。建议穿戴足跟垫减少牵拉,急性期可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局部外敷。
3、血液循环不良
长期卧床会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减慢,足跟部组织缺血缺氧引发疼痛。表现为足跟部酸胀感,皮肤温度降低。可通过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每日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改善症状。
4、骨质疏松
长期制动可能加速钙质流失,跟骨承重时产生微骨折引发疼痛。常见于老年人和绝经后女性,疼痛在夜间加重。需检测骨密度,遵医嘱补充碳酸钙D3片和阿法骨化醇软胶囊,配合阳光照射。
5、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病变可能压迫神经根引起足跟放射痛,卧床时椎间盘压力改变可能加重症状。多伴有腰部疼痛和下肢麻木感。需行腰椎MRI确诊,可尝试腰椎牵引和甲钴胺片营养神经治疗。
日常应注意避免长时间卧床,每小时活动下肢5分钟,选择有足弓支撑的软底鞋。饮食上增加牛奶、虾皮等含钙食物摄入,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疼痛持续超过1周或伴随红肿发热时,应及时到骨科或康复科就诊,排除骨折、感染等严重情况。夜间睡眠时可垫高小腿促进静脉回流,晨起前先做足部背屈动作预热再下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