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是怎么引起的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由共用餐具、生食污染、口腔传播、胃黏膜损伤、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联合治疗、胃镜检查等方式干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通常表现为上腹疼痛、反酸嗳气、口臭等症状。
1、共用餐具
家庭或集体用餐时未使用公筷,可能导致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唾液传播。该菌可在餐具表面存活数小时,建议定期煮沸消毒餐具,避免交叉感染。感染者需单独使用餐具直至根治。
2、生食污染
食用未彻底清洗的蔬菜水果或未煮熟的肉类可能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生冷食物在种植、运输过程中易受污染,建议生食前用流水冲洗30秒以上,肉类需加热至75摄氏度以上。
3、口腔传播
接吻或母婴喂养时可能通过口腔分泌物传播。幽门螺旋杆菌可在牙菌斑中定植,感染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口臭,建议治疗期间避免亲密接触,并使用抑菌漱口水辅助清洁。
4、胃黏膜损伤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酗酒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感染概率。胃酸分泌异常者更易被定植,表现为进食后胃痛加重,需避免空腹饮酒并按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5、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等群体因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持续感染。这类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非典型症状,需通过四联疗法规范治疗,同时控制基础疾病。
日常预防需注意分餐制落实,避免饮用生水,定期更换牙刷。感染者应完成14天规范疗程,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推荐食用猴头菇、卷心菜等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食物。治疗后4-8周需进行碳13呼气试验复查,家庭成员建议同步筛查。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胃部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