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质疏松治疗
腰椎骨质疏松可通过钙剂补充、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物理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腰椎骨质疏松通常由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腰背疼痛、身高变矮、脊柱变形等症状。
1、钙剂补充
碳酸钙D3片、乳酸钙颗粒、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钙剂可帮助弥补钙摄入不足。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适量补充有助于减缓骨量流失。使用钙剂时需注意避免与富含草酸的食物同服,以免影响吸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血钙水平调整剂量,长期过量补钙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
2、抗骨吸收药物
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雷洛昔芬片等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这类药物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及高龄患者,可降低椎体骨折概率。用药期间需保持直立姿势30分钟以防止食管刺激,并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静脉注射双膦酸盐类药物。
3、促骨形成药物
特立帕肽注射液、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等能刺激成骨细胞增殖。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伴多发骨折患者,需皮下注射使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血钙升高,须每月检测血钙水平。疗程一般不超过24个月,后续需改用抗骨吸收药物维持疗效。
4、物理治疗
脉冲电磁场治疗、低频超声等物理疗法可改善骨微结构。这些无创手段适合药物禁忌患者,能缓解疼痛并促进骨折愈合。需每周治疗3-5次,持续2-3个月可见效。配合负重运动能增强疗效,但急性骨折期应暂停使用。
5、生活方式调整
每日30分钟日照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等能刺激骨形成。建议每日摄入300ml牛奶、50g豆制品,戒烟限酒避免加速骨流失。居家需防跌倒,卫生间安装扶手,选择低跟防滑鞋。体重过低者需增加蛋白质摄入维持肌肉量。
腰椎骨质疏松患者应建立长期管理计划,每6-12个月复查骨密度。饮食注意补充富含钙质的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及海产品,避免高盐饮食导致钙流失。适度进行腰背肌锻炼如桥式运动、猫式伸展,增强脊柱稳定性。疼痛急性期可使用腰围临时支撑,但长期佩戴可能加重肌肉萎缩。出现突发剧烈腰痛需警惕椎体压缩骨折,应及时就医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