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炎怎么治疗
急性骨髓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清创、引流排脓、患肢固定、高压氧治疗等方式治疗。急性骨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外伤、血源性播散、邻近组织感染扩散、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急性骨髓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需早期足量使用敏感抗生素。临床常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等药物控制感染。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常规及炎症指标,疗程通常持续4-6周。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遵医嘱按时给药,不可擅自停药。
2、手术清创
当形成骨脓肿或死骨时需手术清除坏死组织。手术方式包括钻孔减压、开窗引流等,可配合术中细菌培养指导抗生素使用。术后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定期换药。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术后感染风险较高,需加强血糖监测。
3、引流排脓
对于局部脓肿形成者,可采用穿刺抽吸或置管引流。引流期间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记录每日引流量变化。若引流不畅可能导致感染扩散,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引流管位置。
4、患肢固定
急性期需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肢,减轻疼痛并防止病理性骨折。固定期间需定期检查肢体末梢血运,避免压疮形成。儿童患者家长应协助进行被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
5、高压氧治疗
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高压氧能提高组织氧分压,增强白细胞杀菌能力。适用于顽固性感染或血供较差部位,通常需连续治疗20-30次。治疗前需排除气胸等禁忌证,过程中可能出现耳闷等不适。
急性骨髓炎患者应卧床休息,保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鸡蛋等促进组织修复。康复期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病理性损伤。定期复查X线或核磁共振评估骨质修复情况,若出现发热、局部红肿加剧等症状需立即复诊。慢性骨髓炎患者需长期随访,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