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有什么症状
大肠息肉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黏液便、肠梗阻等症状。大肠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1、便血
便血是大肠息肉较常见的症状,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通常较少,但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便血症状容易与痔疮混淆,需通过肠镜检查明确诊断。若息肉位于直肠下端,排便时可能直接观察到血液滴落。
2、腹痛
较大息肉可能引起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多位于下腹部或脐周。息肉导致肠套叠时可出现阵发性绞痛,伴随恶心呕吐。腹痛常在排便后暂时缓解,但会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可能误认为是胃肠功能紊乱而延误就医。
3、排便习惯改变
直肠息肉可能刺激肠壁引起里急后重感,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但每次排便量少。部分患者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现象。息肉生长可能改变粪便形状,使粪便变细或有明显压迹。这些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时应警惕肠道病变。
4、黏液便
绒毛状腺瘤等特殊类型息肉可分泌大量黏液,导致粪便表面覆盖黏液或排出纯黏液便。黏液可能带有血丝,排便后常有排便不尽感。长期黏液分泌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息肉性质。
5、肠梗阻
巨大息肉或多发息肉可能部分或完全阻塞肠腔,导致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梗阻症状。这种情况属于急症,可能伴随剧烈腹痛和呕吐。肠梗阻需立即就医处理,避免发生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特别是有家族史者更应加强筛查。日常饮食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食用。保持规律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戒烟限酒可降低息肉发生风险。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肠道症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复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