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后跟底痛怎样治疗
足后跟底痛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矫形器具、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足后跟底痛通常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脂肪垫萎缩、应力性骨折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
减少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足部负荷。选择软底鞋或足弓支撑鞋,夜间可使用足部支具保持踝关节中立位。急性期可冰敷疼痛部位10-15分钟,每日重复进行2-3次。
2、物理治疗
超声波治疗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冲击波治疗可缓解筋膜粘连。每日进行足底筋膜拉伸训练,如台阶悬踵练习或毛巾抓握训练,每次持续15-20秒,重复进行8-10次。
3、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片,或局部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跟骨骨刺伴严重炎症者可能需要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如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4、矫形器具
定制足弓支撑垫可分散足底压力,硅胶后跟杯能缓冲跟骨冲击。生物力学异常者需配置个性化矫形鞋垫,矫正过度旋前或扁平足等足部畸形。
5、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足底筋膜炎可考虑内镜下足底筋膜松解术,跟骨骨刺压迫神经者需行骨刺切除术。术后需配合渐进性负重训练,恢复期通常需要6-8周。
日常应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担,避免赤足行走或穿硬底鞋。每日用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运动前后充分拉伸跟腱及足底筋膜。若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晨僵、肿胀等症状,建议及时至骨科或足踝外科就诊,通过X线、超声或MRI明确病因。长期足部疼痛未规范治疗可能导致步态异常,继发膝关节或腰椎代偿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