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群容易发生房颤
房颤易发生于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心脏疾病患者、肥胖人群及长期饮酒者。房颤可能与年龄增长、心血管基础疾病、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建议高风险人群定期筛查。
1、老年人
年龄增长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衰老导致心房肌纤维化、电传导异常,易引发心房不规则颤动。这类人群可能伴随活动后心悸、乏力等症状,需通过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诊。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胺碘酮片、普罗帕酮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必要时考虑射频消融术。
2、高血压患者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增加心房压力,导致心肌重构和纤维化。血压波动可能诱发左心房扩大,进而破坏电信号传导稳定性。患者可能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需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除降压治疗外,可联合地尔硫卓缓释胶囊等药物控制心室率。
3、心脏疾病患者
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易并发房颤。心肌缺血或结构异常会改变心房电生理特性,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心悸。需通过心脏超声评估结构异常,治疗原发病同时可选用索他洛尔片或华法林钠片预防血栓。
4、肥胖人群
体质量指数超过28者房颤风险增加,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促进心房重构。肥胖者常合并睡眠呼吸暂停,夜间缺氧会进一步诱发心律失常。减重5%-10%可显著改善预后,同时需筛查是否合并糖尿病,必要时使用达比加群酯胶囊抗凝。
5、长期饮酒者
每日酒精摄入超过40克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干扰离子通道功能。节假日心脏综合征即与短期大量饮酒相关,表现为突发心悸伴脉搏紊乱。建议戒酒并补充维生素B1,严重时需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注射液控制心率。
建议高风险人群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摄入咖啡因及刺激性食物。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睡眠打鼾者需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出现心慌、脉搏不齐等症状时应及时完成心电图检查,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抗凝治疗以预防脑卒中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