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胃镜检查
肠胃镜检查通常是指胃镜和肠镜检查的统称,胃镜用于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病变,肠镜用于检查直肠、结肠的病变。这两种检查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主要有明确诊断、筛查早期肿瘤、评估治疗效果等作用。
1、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通过口腔插入内镜,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胃镜能发现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病变,必要时可进行活检或治疗。检查前需禁食6-8小时,检查时可能引起恶心等不适,可采用无痛胃镜减轻反应。常见适应证包括反复上腹痛、呕血、吞咽困难等症状。
2、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从肛门插入内镜,可全面观察直肠、结肠及末端回肠的病变。肠镜能发现肠息肉、炎症性肠病、肿瘤等,同时可进行息肉切除等治疗。检查前需清洁肠道,服用泻药排空粪便。常见适应证包括便血、腹泻、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3、无痛检查技术
无痛肠胃镜检查在静脉麻醉下进行,可避免检查过程中的不适感。麻醉药物起效快、恢复快,但需评估心肺功能,检查后需有人陪同。无痛技术提高了检查舒适度,尤其适合敏感、焦虑或需长时间操作的患者。
4、胶囊内镜检查
胶囊内镜通过吞咽微型摄像头胶囊,可拍摄小肠图像,弥补传统内镜的检查盲区。胶囊随胃肠蠕动自然排出,无创无痛,但无法进行活检或治疗。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克罗恩病等小肠疾病的诊断。
5、检查后注意事项
普通肠胃镜检查后1-2小时可进食流质,无痛检查后需休息至清醒。活检或治疗后可能出现轻微腹痛、便血,通常1-2天缓解。检查后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出现持续腹痛、发热、大量出血需及时就医。
肠胃镜检查是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胃肠镜筛查。日常保持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护胃肠健康。检查前后严格遵循医嘱,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操作,检查结果需由专业医生解读并制定后续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