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什么症状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心脏杂音、皮肤黏膜瘀点、栓塞表现和全身乏力。感染性心内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可能伴随贫血、脾大等体征,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发热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多出现持续性低热或高热,体温波动在37.5-39摄氏度之间。发热可能伴随寒战、盗汗等全身炎症反应,抗生素治疗前体温难以自行消退。部分亚急性患者可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
2、心脏杂音
心脏听诊可闻及新出现的病理性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多位于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听诊区。杂音产生与瓣膜赘生物形成导致关闭不全有关,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表现如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
3、皮肤黏膜瘀点
约半数患者出现特征性瘀点,多见于睑结膜、口腔黏膜及四肢远端。瘀点直径1-2毫米,压之不褪色,由微血栓或血管炎导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奥斯勒结节,即指端痛性红色皮下结节。
4、栓塞表现
赘生物脱落可引起全身栓塞,脑栓塞表现为突发偏瘫或意识障碍,肾栓塞导致腰痛和血尿,脾栓塞引发左上腹剧痛。视网膜动脉栓塞可出现特征性Roth斑,眼底检查可见中心苍白的出血灶。
5、全身乏力
患者常主诉进行性加重的疲倦、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与持续感染消耗、贫血及毒素积累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痛、肌肉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误诊为其他系统性疾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赘生物脱落。饮食需保证充足热量和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羹、鱼肉泥等易消化食物。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但需定期复查血培养和心脏超声。出现新发发热或气促等症状时应立即复诊,术后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