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群性阴道炎是什么
菌群性阴道炎是指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衡导致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异常、瘙痒或异味,常见诱因包括频繁冲洗阴道、抗生素滥用、免疫力下降等。
1、病因机制
阴道内乳酸杆菌减少而厌氧菌过度增殖是核心机制。乳酸杆菌能维持阴道酸性环境并抑制病原体,当其数量下降时,加德纳菌等厌氧菌大量繁殖,导致分泌物中胺类物质增加引发异味。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尿病控制不佳、雌激素水平波动均可破坏菌群平衡。
2、典型症状
白色或灰黄色稀薄分泌物附着于阴道壁是特征性表现,分泌物常有鱼腥味且性交后加重。部分患者伴随外阴轻度瘙痒或灼热感,但红肿疼痛等明显炎症反应较少见。症状易在月经前后或免疫力低下时反复发作。
3、诊断方法
阴道分泌物显微镜检查发现线索细胞上皮细胞边缘附着大量细菌是确诊依据,胺试验阳性或pH值超过4.5可辅助判断。需排除滴虫性阴道炎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后者分泌物呈豆腐渣样且pH值通常正常。
4、药物治疗
甲硝唑阴道凝胶能有效抑制厌氧菌,克霉唑阴道片适用于混合感染,乳酸菌阴道胶囊可帮助恢复微生态平衡。口服替硝唑片适用于反复发作病例,但妊娠期禁用。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及阴道冲洗。
5、预防措施
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避免使用含香料洗液冲洗阴道,游泳后及时清洗外阴。合理使用抗生素,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可定期补充含乳酸菌的发酵乳制品。
维持阴道健康需注意日常清洁方式与生活习惯。建议使用pH4.0-4.5的弱酸性洗液清洁外阴,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造成局部潮湿。同房前后注意清洁,无保护性行为后可用清水冲洗外阴。长期使用护垫者需每2-3小时更换,月经期勤换卫生巾。出现分泌物持续异常或伴随严重瘙痒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而非自行用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及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少复发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