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耳朵流黄水怎么治
中耳炎耳朵流黄水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鼓膜穿刺引流、鼓膜置管术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耳部外伤等因素引起,常伴随耳痛、听力下降、发热等症状。
1、局部清洁
使用无菌棉签轻柔清理外耳道分泌物,避免用力掏耳导致鼓膜损伤。生理盐水冲洗可帮助清除脓性分泌物,但需由医护人员操作。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防止进水。局部清洁后配合抗生素滴耳液效果更佳。
2、抗生素滴耳液
氧氟沙星滴耳液能有效对抗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致病菌,适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氯霉素滴耳液对流感嗜血杆菌效果显著,但儿童慎用。使用前需将药液温热至体温,滴药后保持患耳朝上5分钟。若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用。
3、口服抗生素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对产β-内酰胺酶菌株有效,疗程通常7-10天。头孢克肟分散片适用于青霉素过敏患者,需完整疗程避免耐药。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建议与益生菌间隔2小时服用。严重感染需根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
4、鼓膜穿刺引流
对于鼓室积脓严重伴剧烈耳痛者,耳鼻喉科医生会在局麻下用穿刺针抽出脓液。术后需保持穿刺孔通畅,继续使用滴耳液。该操作能迅速缓解疼痛,降低颅内并发症风险。穿刺后24小时内避免擤鼻或游泳。
5、鼓膜置管术
反复发作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在全麻下放置通气管,维持中耳通气6-12个月。术后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管子脱落,定期复查评估置管状态。置管期间洗澡需严格防水,出现耳漏增多或持续出血应及时就医。
治疗期间应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飞机或潜水等气压变化活动。保持鼻腔通畅,可生理海水喷鼻缓解咽鼓管堵塞。饮食宜清淡,多摄入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发热超过38.5℃可物理降温。若出现头痛呕吐、颈部僵硬等颅内感染征兆,须立即急诊处理。儿童患者家长应每日观察耳道分泌物性状,按医嘱完成全程抗生素治疗,防止转为慢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