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骨髓炎
骨髓炎可通过局部红肿热痛、持续性骨痛、发热寒战、窦道流脓、影像学检查异常等方式判断,通常由细菌感染、外伤、血源性播散、邻近组织感染蔓延、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1、局部红肿热痛
骨髓炎早期常见患处皮肤发红、肿胀、皮温升高及压痛,触摸时有明显波动感。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侵入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有关。需通过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升高和核磁共振显示骨髓水肿辅助诊断。
2、持续性骨痛
病变部位出现深在性钝痛或搏动性疼痛,夜间加剧且休息不缓解,提示骨膜受炎症刺激。X线片可见骨质破坏或骨膜反应,需与骨肿瘤鉴别。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控制感染。
3、发热寒战
突发高热伴畏寒常见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因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侵袭骨骼。血培养可检出致病菌,此时需静脉输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并监测降钙素原水平评估疗效。
4、窦道流脓
慢性骨髓炎特征为皮肤窦道形成并排出脓性分泌物,可能伴随死骨碎片排出。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类型,清创术后需长期口服利福平胶囊联合盐酸克林霉素胶囊治疗。
5、影像学检查异常
CT扫描显示骨质破坏伴周围硬化,MRI可见骨髓腔信号改变。放射性核素骨扫描能早期发现病变,对于糖尿病患者合并足部骨髓炎,需联合下肢血管评估制定治疗方案。
骨髓炎确诊后应严格卧床休息,患肢制动避免病理性骨折,高蛋白饮食如鸡蛋、鱼肉有助于组织修复,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监测体温变化。慢性期患者须戒烟限酒,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疾病,定期复查影像学直至炎症指标完全正常,康复期可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防止肌肉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