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什么意思能治好么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多数情况下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控制病情进展。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发病时间、病灶范围及基础疾病管理,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两种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通常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但需警惕其作为脑梗死的前兆。脑梗死根据阻塞血管大小分为大动脉闭塞型和小动脉闭塞型,前者症状较重且恢复较慢,后者多表现为腔隙性梗死,预后相对较好。治疗核心在于尽快恢复脑血流,急性期可采用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恢复期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配合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稳定斑块。同时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血压建议维持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不超过7%。康复训练对肢体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发病后24-48小时病情稳定即可开始床边康复。
少数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干梗死患者可能遗留严重残疾,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时死亡率较高。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容易复发,需长期抗凝治疗但出血风险增加。烟雾病等特殊病因导致的脑缺血,部分患者需行血管搭桥手术。高龄、多重用药及痴呆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影响最终康复效果。遗传性脑血管病如CADASIL综合征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以对症治疗为主。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食用油控制在25-30克。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严格监测血压血糖,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每年进行1次脑部影像学检查。出现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预警症状时立即就医。家属应学习急救知识,家中常备硝酸甘油等应急药物,保持急救通道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