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的原因是什么
肝损伤可能由遗传代谢缺陷、酒精滥用、药物毒性、病毒感染、脂肪沉积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乏力、黄疸、食欲减退、肝区疼痛、腹水等症状。
1、遗传代谢缺陷
遗传性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先天性疾病会导致铁或铜在肝脏异常沉积,长期积累可引发肝细胞损伤。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和铜蓝蛋白水平,必要时采用去铁胺注射液或青霉胺片进行螯合治疗,同时限制动物内脏等高金属含量食物摄入。
2、酒精滥用
长期每日摄入酒精超过40克会干扰肝细胞线粒体功能,促使乙醛蓄积诱发氧化应激。典型表现为谷氨酰转肽酶显著升高,超声可见脂肪肝改变。戒酒是根本措施,严重者可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修复肝细胞膜。
3、药物毒性
对乙酰氨基酚片、抗结核药异烟肼片等药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中间体可能耗竭谷胱甘肽储备,造成肝细胞坏死。用药期间需监测转氨酶,出现异常应立即停用并静脉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解毒。
4、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抗原持续刺激免疫系统会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确诊需检测血清HBV-DNA或HCV-RNA,抗病毒治疗可选用恩替卡韦分散片、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等药物。
5、脂肪沉积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超过5%时,游离脂肪酸代谢产物会激活肝星状细胞,逐步发展为纤维化。改善需控制体重指数在24以下,配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改善胰岛素抵抗。
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加重肝脏代谢负担。饮食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限制动物脂肪摄入。适当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促进脂质代谢,但肝硬化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食管静脉破裂。所有药物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中的肝毒性警示,慢性肝病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肝脏超声和弹性成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