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床外突怎么回事
牙床外突可能由遗传因素、不良口腔习惯、牙周疾病、牙齿排列异常、颌骨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正畸治疗、手术治疗、改善口腔习惯、牙周治疗、佩戴矫治器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导致颌骨形态异常,表现为上下颌前突或牙槽骨过度发育。此类情况多伴随牙齿拥挤或开合畸形,需通过头颅侧位片等影像学检查评估骨骼发育程度。早期干预可尝试功能性矫治器引导颌骨生长,成年后严重骨性畸形可能需要正颌手术联合正畸治疗。
2、不良口腔习惯
长期吮指、口呼吸、舌推力等习惯会导致牙槽骨受力异常。儿童期持续口呼吸可能造成腺样体面容,表现为上颌前突伴开唇露齿。建议家长及时纠正儿童不良习惯,必要时使用舌挡等肌功能训练装置,配合鼻呼吸训练改善面部发育。
3、牙周疾病
慢性牙周炎导致牙槽骨吸收时,可能出现牙齿扇形散开伴牙龈退缩。这种情况需先控制炎症,可遵医嘱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局部灌注,或服用甲硝唑片联合阿莫西林胶囊抗感染。稳定期后通过牙周夹板固定松动牙,严重骨缺损需植骨手术。
4、牙齿排列异常
上前牙过度唇倾或下前牙舌倾会加重视觉上的牙床突出感。轻中度病例可采用固定托槽矫正,如使用镍钛弓丝配合陶瓷托槽排齐牙齿。对于需要大量内收前牙的情况,可能需配合微种植体支抗或拔除前磨牙创造间隙。
5、颌骨发育异常
上颌骨垂直向过度发育或下颌骨发育不足会造成凸面型面容。骨性II类错颌畸形在青春期可使用头帽-口外弓抑制上颌生长,成人期严重骨性前突需正颌手术调整颌骨位置,术后配合正畸精细调整咬合关系。
日常应注意避免用口呼吸,纠正吐舌等不良习惯,每半年进行专业口腔检查。正畸治疗期间需加强口腔清洁,使用含氟牙膏配合牙线清洁托槽周围。饮食避免过硬过黏食物,防止矫治器脱落。出现牙龈红肿出血应及时就诊,避免牙周问题影响矫正效果。成年患者治疗后需长期佩戴保持器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