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怎么引起的脱肛
痔疮引起的脱肛通常与长期腹压增高、肛门括约肌松弛等因素有关,可能表现为排便时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脱肛主要由痔核反复脱出导致局部组织松弛、盆底肌功能减弱引起,常见诱因有慢性便秘、妊娠分娩、久坐久站等。
1、腹压持续增高
长期便秘或腹泻时用力排便会使腹腔压力骤增,直肠黏膜下层组织逐渐与肌层分离。痔核因静脉丛淤血膨大后反复脱出,牵拉直肠壁导致固定结构松弛。建议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必要时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等缓泻剂改善排便。
2、盆底肌功能减退
妊娠分娩或年龄增长可导致盆底肌肉及韧带松弛,肛门括约肌收缩力下降。当痔核脱出时缺乏足够的肌力回纳,可能连带直肠黏膜下垂。凯格尔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张力,严重者可考虑使用痔疮栓配合提肛训练。
3、痔核反复脱垂
Ⅲ-Ⅳ度内痔长期脱出肛门外,会机械性拉伸直肠末端黏膜,造成黏膜与肌层附着点分离。此类情况常伴随肛门坠胀感、黏液渗出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地奥司明片等药物缓解水肿,必要时行痔上黏膜环切术。
4、慢性炎症刺激
痔疮合并感染时,炎性分泌物持续刺激肛管皮肤及直肠黏膜,导致组织脆性增加。在排便冲击下易发生黏膜层剥脱,表现为脱肛伴局部糜烂。需配合高锰酸钾坐浴消炎,并应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控制感染。
5、解剖结构异常
先天性直肠周围支持组织发育不良者,在痔疮病程中更易发生全层脱垂。此类患者常伴有肛门失禁、直肠溃疡等症状。需通过肛门镜检查评估脱垂程度,必要时行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等外科干预。
日常应避免久坐久站及重体力劳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饮食需增加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日温水坐浴1-2次促进血液循环。若出现肛门肿物不能回纳、持续出血等情况,应及时至肛肠科就诊评估是否需手术治疗。术后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