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自己有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可通过反复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体重下降、黏液便、肠鸣音亢进等症状判断,确诊需结合肠镜与粪便检测。慢性肠炎通常由感染、免疫异常、饮食刺激、肠道菌群失衡、遗传等因素引起。
1、反复腹痛
慢性肠炎患者多出现脐周或下腹部隐痛,进食后可能加重,排便后缓解。疼痛呈间歇性发作,持续数月以上。若伴随压痛或绞痛,需警惕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建议记录疼痛频率与饮食关联性,就医时提供详细信息。
2、排便习惯改变
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是典型表现,每日排便超过3次或每周少于3次均需警惕。粪便可能含未消化食物残渣,严重时出现水样便。长期腹泻可能导致肛周皮肤刺激,需注意清洁护理。
3、体重下降
因营养吸收障碍,患者可能出现非刻意体重减轻,半年内下降超过原体重5%需重视。伴随贫血、乏力时,可能与克罗恩病引起的蛋白质丢失有关。建议定期监测体重变化。
4、黏液便
粪便表面附着白色或透明黏液,提示肠道黏膜炎症反应。若黏液带血或呈脓性,需排除细菌性痢疾或溃疡性结肠炎。采集新鲜样本送检可提高检测准确性。
5、肠鸣音亢进
腹部听诊闻及频繁咕噜声,空腹时尤为明显,反映肠道蠕动异常。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发生,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避免摄入产气食物可暂时缓解症状。
日常需保持低纤维、低脂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规律记录症状变化。急性发作期可选择短肽型肠内营养粉补充营养,症状持续2周以上或出现便血、发热时须立即就医。确诊患者应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等药物,定期复查肠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