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是一种由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皮肤小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紫癜、丘疹、溃疡等皮损。治疗需结合抗炎、免疫调节及对症处理。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典型皮损为下肢对称性紫红色斑丘疹,可发展为血疱、坏死或溃疡,常伴疼痛或瘙痒。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发病机制与感染、药物、肿瘤等因素诱发的Ⅲ型超敏反应相关,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导致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损伤。组织病理学可见真皮浅层小血管纤维素样坏死、中性粒细胞碎裂及红细胞外渗。实验室检查可能显示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但无特异性。
病情较轻者皮损可自行消退,但易复发。慢性或重症患者需系统性治疗,糖皮质激素是控制急性炎症的首选,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用于顽固病例。避免诱因如感染灶清除、停用可疑药物至关重要。局部护理包括溃疡清创、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疼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病程中需监测肾功能等系统受累表现。
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休息时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选择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皮损处保持清洁干燥;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戒烟戒酒以免加重血管收缩;冬季注意肢体保暖,夏季避免暴晒;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变化,出现新发皮损或溃疡不愈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