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形成原因
冠心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损伤、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核心病理基础,与脂质沉积、内皮损伤、慢性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其他诱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长期作用。
1.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形成斑块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渗入血管壁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逐渐发展为纤维帽覆盖的粥样斑块。斑块增大可导致血管腔狭窄,引发心肌缺血。伴随胸痛、活动后气促等症状,需通过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抗血小板药如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控制进展。
2. 内皮功能损伤
高血压、高血糖等因素持续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一氧化氮分泌减少、血管收缩异常。内皮损伤后血小板黏附聚集,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患者可能出现静息性心绞痛,需使用硝酸异山梨酯片扩张血管,配合ACE抑制剂如培哚普利叔丁胺片改善内皮功能。
3. 血栓形成
不稳定斑块破裂后暴露胶原组织,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可能完全阻塞冠状动脉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典型表现为持续性胸骨后压榨痛,需紧急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溶栓,术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再梗。
4. 血管痉挛
吸烟、寒冷刺激等因素诱发冠状动脉异常收缩,造成血管暂时性闭塞。变异型心绞痛常在静息时发作,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钙通道阻滞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可有效缓解痉挛,必要时联合尼可地尔片改善心肌灌注。
5. 遗传代谢异常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疾病导致早发性动脉硬化。患者可能在40岁前出现严重冠脉狭窄,需早期筛查并强化降脂治疗。合并糖尿病者需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调节代谢。
预防冠心病需综合干预危险因素:每日摄入300-500克新鲜蔬菜水果,限制饱和脂肪酸;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已确诊患者应遵医嘱规范用药,出现胸痛加重、夜间憋醒等症状时立即就医。